|
|
|
|
|
|
|
|
|
|
|
|
|
|
|
|
|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校通讯 > 理论学习
让传统风俗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载体★解密1515★
作者:苗彦珍 | 来源:求是内参(www.qiushidangkan.com) | 点击: | 发布日期:2015-09-20

     今年2月份的政治局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我认为:中华传统风俗是“国之元气”,担负着弘扬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作用,并构成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效维度,起到了百姓日用和熏陶、侵染之功效。
    一、“风俗”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完善形成的“国之元气”
    总书记用“空气”的意象形容核心价值观,可谓切中肯綮的不易之论。“气”虽无色无臭,充盈于世间,赋予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以生命。更重要的是,我们向来珍视的不仅有自然之“气”,还有社会之“气”,即“天地正气”!
    “气”之流动是谓“风”。风能动物,亦能化人。“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元人李果说:“上行下效谓之风,众心安定谓之俗”。(《风俗通义题解》)明人陆树声则说:“介于上谓之风,效于下谓之俗”。(《陆文定公书》)“风行俗成,万世之基也”(《汉书》);“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风俗通义》)。“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风”意味着“弘扬”“培育”,“俗”则意味着“推广”“践行”。“风”的重要政治功效是“化”,“风俗”向来与“教化”并举,可见,风俗是衡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标志、决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引导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五千年厚重风俗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国之元气”。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元气一样爱惜我们的传统风俗,坚持不忘本来、固本培元。“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风俗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对于人的塑造作用,对于社会治理有重要意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恰恰对应了上述中华传统所倡言的“风俗”。一个国家要实现繁荣富强,既需要经济发展的强大,更需要一种由根深蒂固、返本开新的文化润滑与滋养的“心灵的”秩序。甚至社会秩序的维系,都离不开作为“非正式制度”的“风俗”的力量。
    二、当前传统风俗文化已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教化”的功用
    西方风俗多与宗教有关,中国风俗则注重人伦感情,追求天伦境界。中国传统风俗文化孕育于华夏民族所生存与依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结构中,凝聚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传统风俗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对中华儿女的人格修养、对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等意义重大。不仅凸显了良风美俗之于心身家国天下治理秩序的重要意义,更以其敦风化俗的有效动力机制为今日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在春节这个蕴含着生生不息、吉祥、团圆的美好心意,表达着和谐、诚信、友善、文明等文化内涵的节日中,拜祭先人、扫房除尘、贴福字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年,种种具有仪式感的年俗活动,成为人们寄托美好情感和热切企盼的物化载体,使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家庭的各个角落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处处体现。
    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以春节、元宵节、春龙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为主要节日的风俗文化,在悠悠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一点点积淀、凝聚、流传至今。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璀璨遗产,它寄托着炎黄子孙的文化情感。这些风俗文化鲜明而直观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观,生动展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并成为一代代炎黄子孙绵延发展、继往开来的鲜活见证。
而年复一年的风俗节日仪式、载体、活动,会带你穿越历史的时空,饱享节日文化的精美盛宴:一个个传统佳节的起源演变、一则则神奇浪漫的节日传说、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典故趣闻,以及令人垂涎欲滴的节日美食……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追念先人,感怀历史,传承优良家风,提示着我们要珍视家园家人、把握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强化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亲和力;充盈着对生活的愿望、理想和心理祈求;积淀着民族文化、心理、精神和情感。而这正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宝贵的核心价值。在过去的岁月,它引导我们休戚与共,同擎风雨。在今天,它彰显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追求,鼓舞我们实现走向复兴的中国梦。
    三、让传统风俗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载体
    道德意识、道德能力很难通过单纯的学来达成,而必须在实际的践履中才能逐步地习得。习,其实就包括了参与必要的仪式活动。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风俗节日,具有非常深远重要的意义。它包含一种道德教化的作用。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系辞上》),无道不成器,无器亦无道,二者相互依存,不离不弃。中华传统“风俗”的落地生根,妙就妙在认识到“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王心斋先生遗集》),妙就妙在践行了“融入”二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让传统风俗成为弘扬核心价值观的主载体,使良风经由美俗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涵化人们的思维言行习惯,落实到百姓日用、民间生活之中。
    当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避免“头重脚轻根底浅”“墙上芦苇”,注重口号化、虚浮化,表面看有板有眼、轰轰烈烈,实际上有名无实、有花无果。要重视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精心设计我们的传统风俗节日,让它更鲜活、更接近大众、更符合受众的认知特点和行为规律,引导人们从风俗节日具体事情做起,从基本规范做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礼节礼仪使之成为培育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方式,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相互促进的正向效应;打牢家庭美德的根基,注重祭祖孝亲风俗传承,以及注重传承家族、家庭美德的熏陶和浸染;开展移风易俗,创新民俗文化样式,形成与历史文化传统相承接、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新民俗;以传统风俗节日为载体,进一步深化风俗文化节日的理论研究,进一步凝练风俗文化节日的实践经验,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体大思精的“风俗”传统,发挥预期的成效。做好上述工作既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理想信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根本途径。惟有如此,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作者简介:
    苗彦珍 山西左权县委党校高级讲师

版权所有:北京联创求是文化中心 国家组织机构代码:91110106091872217E 中央办公厅出版社(西苑):ISBN978-75151-0348-8
传真:01066242866 官方微信:qiushi652460990(东方红) 投稿邮箱:qiushiwang@yeah.net 通讯地址:北京100005信箱08分箱
工信部《信息安全管理师》:牛艳峰—高级证书:150051140300034 任亚东—高级证书:150051140300035 法律顾问:北京律师王红军 王海永
中央公益机构(残)证号:41272519720209067X13 工信部备案:京ICP备14008639号-31